中國教育報-中國教育新聞網訊(記者 卻詠梅)近日,著名作家、畫家、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《藝術家們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,他在自序中寫道:“我一直想用兩支筆寫這本小說,一支是鋼筆,一支是畫筆。我想用鋼筆來寫一群畫家非凡的追求與迥然不同的命運;我想用畫筆來寫唯畫家們才具有的感知?!?/p>

馮驥才修改完《藝術家們》第七稿后自拍留念
《藝術家們》的故事發生于上世紀60年代,以三位畫家楚云天、羅潛和洛夫從心靈交匯到逐漸離散的過程,折射了近五十年來的時代變遷,也融入了馮驥才對繪畫、文學、音樂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獨特體悟與思索,用鋼筆和畫筆“兩支筆”描繪出激蕩動人的藝術人生。從“文革”,到上世紀80年代新時期,再到市場化大潮的席卷,每個人都經歷著時代的淘洗,也作出了自己的選擇。在藝術和物質都極度匱乏的年代,幾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悄然起步;在新時期,純粹的藝術激情和探索引領了時代和他們;而當市場化大潮襲來,他們又不得不面對新一輪的心靈考驗,苦苦地尋求突破和自我救贖。
可以說,《藝術家們》所寫所思,是一代人的“生命史、心靈史、藝術追求史”,同時也是大時代社會圖景的真實見證。著名評論家潘凱雄認為:“《藝術家們》以小題材寫大時代,也以小故事寫大內涵,從畫家們的生活場景等很小的故事切口,內涵豐富,這與他的藝術追求、藝術標準高度吻合?!?/p>
自上世紀90年代初,馮驥才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文化遺產保護,他倡導與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、傳統村落保護等文化行為,對當代人文中國產生巨大影響;他主持收集整理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數據,已有20多億字的規模。但是,馮驥才一直未離開文學,他從不是文學的旁觀者,也始終沒有離開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場。這種立場不僅是思想的立場,而且還帶著一份濃厚的情感,體現出了他作為知識分子對文化的敏感與自覺,責任與擔當。近年來,他陸續推出了“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系列”、《單筒望遠鏡》等作品,一時間讀者紛紛感嘆:“馮驥才回歸文學了!”
面對“回歸”的聲音,馮驥才說:“我今年78歲了,爬山爬不動了,臺階超過30公分也上不去了。當我回到書房的時候,不是我找文學,是文學找我了?!?/p>

《藝術家們》 馮驥才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